紧箍咒是《西游记》中重要的物象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法器,它主要用于约束孙悟空的野性与欲望,它除了具有深刻的佛教宗教意义外,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意义。
现在我们来看看“紧箍咒”的政治含义,如何反映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和法律制度。文学作品源于生活,但表达的意义却高于生活,任何文学作品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思想意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一、封建专制君主专制的象征
《西游记》反映了明代中后期社会现实,“紧箍咒”具有特殊的历史象征意义,而“紧箍咒”则是封建统治阶级专门为造反者或者是觉醒意识的统治阶级准备的,它代表着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制专制,严格控制底层民众的反抗意识。
明代中叶以后,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以皇帝为中心的统治阶级腐化堕落,皇帝昏庸,宦官专权把持朝政,政治腐败严重。这对当时尚存一丝清醒的文人思想家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此时,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民间产生了反抗传统、反抗压迫的精神意识。但是这种新生精神在封建专制统治阶级眼中是大逆不道的,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必须加以镇压。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一群具有反抗精神意识的群体,他具有强大的能力,蔑视权威,桀骜不驯,性情高傲,追求自由。
孙悟空是天地之子,吸收天地精华。一出生,便在花果山生活,自由自在。与鱼虾为伴,与麋鹿为伴,食山果,饮山泉。一身本事,上至凌霄宝殿,下至地府,无所不能。
这种自由精神在当时社会中常常不为世人所容,与统治者所宣扬的精神相抵触。天庭的玉皇大帝自然不会允许孙悟空这样的人存在,他派太白金星下凡招安,一方面是想招揽孙悟空,另一方面又担心孙悟空太过膨胀,只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弼马温。第二次招安后,孙悟空如愿以偿地成为了齐天大圣。
最后大闹天宫的时候,玉皇大帝将其擒拿,严刑拷打都不肯屈服。《西游记》第七回更是豪言壮语:“灵霄宝殿非其久,历代王有分传。强者为尊,我才是英雄。”
太上老君把它扔进炼丹炉里,反而让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变得更强了。最后还是如来佛祖出面,将孙悟空镇压于五行山下。
孙悟空在《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的整个过程,和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农民被迫起义后,统治者先招安,招安不成则以暴力镇压,暴力镇压无果则安抚,农民接受招安后继续压榨农民,农民再次造反,如此循环往复。
孙悟空“揭竿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有异曲同工之妙。每一个封建王朝都有农民起义,绝大多数农民起义是统治者残酷统治和压迫的结果。
但孙悟空不同,孙悟空自封为“美猴王”,在花果山逍遥快活,天庭也不会为难他。
一开始,孙悟空并无大闹天宫之意,第一次招安后,他就被封为弼马温,养了一匹肥壮的马。但后来知道了弼马温的官职,认为玉皇大帝看不起他,想要得到重视,所以大闹天宫。
第二次大闹天宫的时候,孙悟空虽然被封为齐天大圣,但是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上,孙悟空还没来得及参加,就被天庭轻视了。
孙悟空大闹天庭和农民起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不能把孙悟空视为农民起义的化身,只能说明作者在刻画孙悟空时受到农民起义的影响。
我认为,孙悟空更像是新崛起的受压迫工人阶层的代表,而玉皇大帝则是封建专制君主。
吴承恩出身官宦之家,见惯了世态炎凉,屡次科考不成,满腹经纶,对现实不满,却无力改变,借孙悟空的言行来表达心意。
另外,孙悟空作为新兴士人阶层的代表,也是因为孙悟空被天庭的力量所压制。孙悟空是个逍遥自在的美猴王,并没有在天宫里闹出什么动静来,因为他与天庭无关,所以也没打算去镇压。
在孙悟空第一次大闹天宫后,玉皇大帝就把他拉入叛军阵营,派遣十万天兵天将去镇压孙悟空。也就是说,孙悟空之所以会被镇压,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违背了统治者的意志,所以才会被镇压在五行山之下。
统治者不想让反抗者推翻自己的统治,巩固自己的权力,维护统治,必须要有一把强大的武器,而紧箍咒就是这种武器的代表,它帮助统治者巩固自己的权力。
戴上紧箍咒后,孙悟空再也不敢违抗唐僧的命令,再也不敢对唐僧无礼,死心塌地跟着唐僧踏上了取经路。小说里的“紧箍咒”就是要把孙悟空压在身下,让他心甘情愿地拜入佛门。现实政治意义则象征着君主专制。
纵然孙悟空神通广大,也要受到紧箍咒的约束,就像现实世界里你再强也要遵从统治者的意志,否则就会受到压制。紧箍咒更像是统治者专门为反抗者,叛逆者准备的,象征着封建统治阶级的专制力,不容下层人民反抗与质疑。
孙悟空打了白骨精,唐僧念了三遍紧箍咒,唐僧不问缘由,也不听孙悟空的解释,一意孤行地念诵咒语,惩罚孙悟空,用紧箍咒逼孙悟空就范。就像是统治者对待下层百姓一样,欺骗下层百姓,当下层百姓发现自己被欺骗,奋起反抗时,统治者会不遗余力地打压、惩罚,从肉体到精神上控制,这是封建统治者一贯的做法。
《西游记》第七十一回,观音菩萨降服金毛吼后,发现脖子上戴着金毛吼的金玲不见了,让孙悟空把铃铛交出来,孙悟空装作不知道,观音说:“既然没见过,那就让我念一遍《紧箍咒儿》吧。”这个细节描写作者间接地表明,统治阶级的利益是不能触及的,像行者一样的被统治阶层必须安分守己,安于现状,否则就会受到紧箍咒的惩罚。
二、法律法规代表的约束力
“紧箍咒”不仅是封建君主专制压迫的象征,更是法律的象征。孙悟空原本是一方霸主,无拘无束,第一次招安被封为弼马温,后来又回到花果山继续当猴王,被封为齐天大圣,也没人把他放在眼里,王母娘娘请来参加蟠桃会,却唯独没有齐天大圣。
玉皇大帝要维护天庭的统治,镇压孙悟空,最终如来佛祖出面镇压孙悟空。观音菩萨指点孙悟空去西天保护取经人,观音知道孙悟空难以管教,便让唐僧给孙悟空套上紧箍咒。
孙悟空刚戴上紧箍咒就想杀了唐僧,这种行为在现实社会是不允许的,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只有道德规范和严格的法律制度才能约束人类社会的发展。
紧箍咒就是法律制度。当孙悟空违抗唐僧的时候,紧箍咒就会出现,惩罚孙悟空。在封建时代,有些人像孙悟空一样恃才傲物,不服管教,滥用权力,甚至视人命如草芥。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泛滥的法律体系应运而生,法律制度既能约束统治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又能惩罚统治阶层产生畏惧感来维护统治。
孙悟空违反戒律杀人,与佛家慈悲为怀的佛家思想相违背,与佛家法例相违背。常言道,法律无情,最好的诠释就是法律,而法律的执行者就是唐僧。但是,作为法律制度的象征,这种具有强大约束力的惩罚工具,掌握在个人手中,具有双重意义。
现实中的法律就是这样,惩罚那些作恶多端的人,保护那些忠心耿耿的人。但对于极少数掌握法律的人来说,这条枷锁的威力却是微乎其微。
在孙悟空接受教化之前,紧箍咒的意义和法律一样,都是为了约束和限制孙悟空的心性,让他摒弃兽性,展现人性,让他真正的臣服。
取经前期的紧箍咒由孙悟空被动接受,这一过程可视为法律上的强制性表现,后期则演变成孙悟空自觉遵守的法律规范。
紧箍咒不同于现实社会的法律,现实社会中的法律是双向的,既能约束服从者,又能约束统治者,即使约束力不强,也有“天子犯法,百姓同罪”的说法。
“紧箍咒”是一种单方面的约束,它只能约束不服从者,迫使其服从。对施术者没有任何约束。紧箍咒使孙悟空由“被皈依”走向主动取经,既是臣服于统治者,又是法律教化人类的过程。
让孙悟空明白自己能做什么,让所有人都知道,在封建社会,君主统治下,不仅要服从统治者,还要遵守法律,就算是功成名就,也要遵守秩序,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紧箍咒”更像是统治阶级专门用来惩罚反抗者的工具,象征着一种专制的力量,让人们在自由、欲望和权力之间权衡。作者借用“紧箍咒”告诉我们,个人的自由、权力和欲望不能任其发展,必须加以限制。从长远的社会发展角度看,“紧箍咒”不仅可以限制个性无限膨胀,而且可以有效地保障他人的个性自由和生存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