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人生能重来,你真的会选李白么

有句话是这么讲的,李白和杜甫,一个是站在米高空的仙人,一个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圣人,两者站在同一高度。

看似杜甫的位置有路可循,但实则是道天堑,不能逾越,反倒是李白从一开始就没人想要去靠近。

因为他只配让人仰望。

其实,从诗歌语言的开创上说,李白不一定比得过杜甫,算不上承上启下的宗师。

但一说起我们心目中诗的化身,好像就只能是他。

在我们印象里李白很仙气,李白爱喝酒,会武功,纵情恣意,他的诗也是浑然天成,几乎没有人工雕琢。

那么,要是能重来,你会选李白么?

一本讲李白的书《李白传》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准确地说是两本书——是李白研究大家李长之先生(—)的代表作。

书的主体,或者说前篇,是长之先生修改于年三个月间三改其稿而得的《李白》。

字里行间,可以明显感觉到作者好像在刻意躲避着什么的同时又在用心地揣摩着迎合着什么。

而书的“附1”,或者说后篇,是文艺评论性质的《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正是前篇删改前的原作。

就读书的感受而言,前篇如就食以前的国营食堂,卫生是不用太担心的,但菜色就墙上明码标价的那几样、那几个味道,即使不吃好像也想象得出滋味,只是为了不挨饿,非得把它吃下肚。

后篇才是大厨——这大厨搞不好就是从国营食堂辞职下海的——用心烹煮的私房菜,精致、考究,与众不同。

厨师自己醉心其间,且少了条条框框,不受拘束,任意挥洒。这样才更能写出李白为何,何为李白。

书的这般编排其实也是挺讨巧的,有很强的递进关系。如果是前后对调一下,估计许多人是不会把全书看完的——吃完海陆大餐再吃家常菜,说是返璞归真也行,但落差确实是很大的。

就书的内容而言,不管前篇还是后篇,应该说都不是很严格或者说通常理解下记述传主经历、解析传主思想的传记。

不过话说回来,也许不落俗套才是撰写“诗仙”传记的正确方式。

毕竟讲李白,自然离不开他的诗,而想要成为李白,就要读懂他这个人,那么,这本《李白传》会给你一个想要的答案。

平衡现实和理想是种能力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李白也是个现实主义者。

如果说诗里的李白是他的理想人格,那么现实中的李白是一个非常务实,不断努力地靠近这种理想人格的人。

李白的人生追求非常简单:一个是出仕,一个是归隐。说的再具体一点,一个是当官,一个是学道。

你可能觉得,这两个追求看起来挺矛盾的,但是李白不这么想:他认为这两条路都是自我实现的方式。

他的理想境界,就是在仕与隐之间进退自如。

我们觉得李白是天才,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刚一登上诗歌的舞台,就是一个巨人。

他二十几岁写的诗,就已经成为必背篇目。

比如那首“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这是他十几岁隐居时听和尚弹琴写的。这就是典型的李白,潇洒而流畅。

李白的诗能自然流露出磅礴的力量,一泻千里,速度很快、动能也很大,会产生一种把读者卷进去的感觉,不像杜甫的诗,能容你在对面站着看上很久,才能叹服他的鬼斧神工。

为什么呢?这就得回到李白早期的人生去找答案。

狂是一种自由,但你得有承担后果的本事和勇气

年轻时的李白很有进取心。

离开四川以后,他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李白四处拜见名流,呈献自己的诗文,希望有人能举荐他做官。

不过,就算有求于人,李白的态度依然狂傲。

比如,他给韩朝宗的文章中说,自己就像平原君的食客毛遂那么厉害,至于能不能认出我的厉害,就要看主人的本事了。

求人还这么狂,谁会愿意帮他呢?

李白早年一直怀才不遇,他不得不调整了自己的目标,转向了隐居修道。

因为诗名,他结交的都是名重一时的道家人物。但因为性格太狂,他也不太拿这些仙长们当回事,跟七八十岁的老前辈也都是平辈称呼。

这是因为,做官和学道都不是李白的终极目标。

不管哪条路,对他来说都是自我实现的方式。他对官爵和钱财不感兴趣,他只是想展现才华、实现抱负。

最好一上来就身居高位,功成名就之后再飘然归隐,在人间留下一个神仙救世的传说。

这样一个局限在狭隘现实主义框架下的理想主义者,是那种敬而远之,则心生仰慕,深入交流,则大多数平庸者会话不投机的人。

李白的狂傲,一般人受不起,他和大部分中国古代的文人气质很不一样。

跟他差不多同时代的杜甫只想踏踏实实做事,但李白却是处处都要拔尖。

李白的追求,是一飞冲天,就像他在诗里说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海水。”

这是李白不踏实的地方,也是他可爱的地方。

不过,即便他是李白,也依然得为他的不踏实承担后果。

衡量梦想和初心的标尺

时至中年,李白的两个人生理想似乎都实现了,他来到了权力的中心,也在修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进入朝廷后,唐明皇让他起草了一些外事文稿,比如《答蕃书》,也就是后来小说里常见到的“李谪仙醉草吓蛮书”了。

这个故事进了戏文,连韦小宝都拿来跟杨溢之吹嘘过,说:“唐明皇手下有个什么学问先生,喝醉了酒,一篇文章做了出来,只吓得众蛮子屁滚尿流。”

可见它流传之广。

但是,除了写了一两次有价值的文章,李白在翰林院里好像就没有其他的正经事了。

你可能听过一些传说,像是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之类的,好像他天天都在发酒疯。

但实际上,李白过的就是普通官员的日子,一样得早早起床小步跑进宫门,晚上太阳下山还得待诏回家。

在这几年里,李白对自己一直向往的盛世朝堂有了新的认识。

他看到高力士他们四处兼并土地,占了京城近一半的房产。当权的人不学无术,皇帝也是“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只顾着玩。

而他自己呢?“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精卫填海既然永远填不完,就只能叼着小草棍满腹悲哀了。

这样的日子,他怎么受得了呢。也就两年多,他就坚持不住了。到达了权力中心,却发现自己什么人都救不了。

这时候,学道的想法又开始占上风了。救不了天下,那我还是先救自己吧。

李白最终离开了长安,回到了江湖,但这次离去,不能说不情愿,但肯定不痛快。

所以说心思细腻的文人最是学不得,而像李白这种哪怕横渡苦海,底下淤污万千也兀自初心不改的二愣子就更不能学了。

有着天地虽大,我心可囊括日月的理想抱负,却也有着山河虽壮,我身却仅安一舍的自知之明,热情使他不甘于寂寞,纯真却又使他不能妥协。

到头来,潇洒是给历史看的,真正的内心世界,你能明白么,你又该如何去学?

人总会迎来成熟

离开长安,李白碰到了杜甫,盛唐诗坛双子星完成了交会。

告别以后,李白重新开始学道,他身上的那股神仙气质,就是在这段时间彻底形成的。

仔细读他的诗,你应该能感受到,他虽然有神仙气质,却也没有断绝和人间的情感联系。

他觉得世俗社会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都很荒谬,但是又同情那些不得不在蝇营狗苟里争夺杀戮的人们。

他在学道的同时依然在高处观察着人间。

他为百姓写了很多诗,比如反对战争的《战城南》,还有痛骂李林甫等人害死当朝名士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李白还没办法放下世俗生活的沉浮,没办法真的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对比一下他第一次归隐那种“你们都看不上我,我还看不上你们呢”的孩子气心态,你会发现,这时候的李白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打个比方说吧,假如人生是一场赛车比赛,李白已经从平地驰骋的阶段,来到回弯下坡的阶段,虽然看着好像没有早先时候那么爽了,但是有迂回、有阻塞、有边界,才更能看出他的驾驭能力。

所以说,再是童心未泯,也会迎来成熟,只是,每个人对于幼稚和成熟的定位并不一致。

我们想学李白,也许在李白看来就很嗤之以鼻:“哼,幼稚!”

什么是你想要的成功

修道的神仙日子没有持续太久,安史之乱爆发了。对世界失望的李白,又燃起了使命感。

虽说这次政治上的战队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换个角度来看的话,李白向现实的妥协,其实也是一种解脱。

他跳出了两种追求的束缚,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后续的发展其实我们都知道,李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永王被定性为造反,李白当然也就成了从犯,最后流放去了夜郎。

杜甫得不到李白的消息非常着急,曾经写过很多诗思念他。比如“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从这些诗句里,你应该能感觉到杜甫的真情,也应该能想到,李白这段日子,过得很苦。

“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两个矛盾人生的追求,在人生末路同时宣告失败。

这种身心的双重打击,让他在三峡被赦免后,仅仅三年,就去世了,当时,他六十二岁。

用世俗的眼光来看,李白的一生实在是不太成功。

他追求了半天,最后什么都没得到,死的也窝囊,但是,站在历史的维度上来看,李白是成功的。

他能站在两极人生的高点上,他感受到的痛苦也超过常人。诗就是他的出口,是他的自我超越。

他的人生经历了出仕和归隐之间完美的回环,跟宋代词人晏殊那样的太平宰相相比,有他们永远无法企及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在文坛地位上,晏殊远远不能和李白相提并论,古今真正的天才文豪,唯曹子建、李太白、苏东坡三者尔。

李白,就是这样一个人,失败而又成功,理想而又现实,世俗而又缥缈,你该怎么学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baizx.com/tbxys/13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