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兼关中、巴蜀文化,饮食种类繁多,其小吃别具风味。
太白县南部黄柏塬、太白河、王家堎等镇以大米饭为主,做饭无锅台,以吊罐做饭。将吊罐挂火坑之上,人围坐火坑边,边烤火边做饭。当地有“住在老林边,抽的兰花烟,烤的转转火,吃的洋芋果”谣。常年吃浆水,无醋,喜食“熏腊肉”。咀头、桃川、鹦鸽、靖口镇类关中俗,做饭有锅台,大肉多做臊子入汤饭,秋令喜食洋芋糍粑,冬令储窝儿菜、咸菜。馍食多为馒头或将荞麦面与麦面分层相裹蒸馍称“金裹银”。调味用浆水、醋。逢喜庆或节日以食臊子面为主,也有摆“四碗一品”、“八碗一品”酒席。春节、元宵、中秋多食饺子,二月二爆米花,端午节食油糕、粽子,甑糕、饮雄黄酒,中秋食月饼,腊八煮食腊八粥。
太白的美食有:
洋芋糍粑:也叫洋芋搅团,为传统风味食品,色白净,有光滑、筋、爽口特点,可蘸蒜汤、蜂蜜食或油炸食。
下面小编给您介绍陕西特色小吃之--太白洋芋糍粑。
每当太白县的“白花芋”和“神仙芋”开始成熟,当地的村民就准备打一窝糍粑了,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尝鲜,顺带尝一尝新土豆的质地好坏。太白当地的“白花芋”等老品种高山土豆才是绝佳食材,太白海拔多米,气候温和湿润,土豆生长时间长,个头小,淀粉含量比甘肃一带的土豆要高,或单做、或入汤都有滋味。在太白,土豆不仅是一种菜,更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主食,几乎是太白人一半的口粮。洋芋片片、洋芋面、洋芋丸子……都是从土豆里诞生的美食,尤其是太白人祖辈相传的洋芋糍粑,更是将朴实无华的土豆作为唯一食材。
做洋芋糍粑要用清水洗去土豆上的泥土,挑出品相圆润、表皮微黄、大小适中的土豆直接上笼蒸。
不消一个小时,土豆就在黑老锅里蒸裂了表皮,趁热把土豆皮剥掉,土豆被剥成一个个白白的“小胖团”。再把土豆摊放在案板上或瓷盆里,静待土豆凉凉。热土豆做出的糍粑没有黏性,急不得。
石臼是太白人的另一口“锅”,被当地人称为“石窝窝”。男人们在河道碰到石质坚硬、外形美观的石块,总会忍不住将其搬回家,打一口漂亮的石窝。被河水冲刷过的石头,石质硬、光滑、不易掉沙石渣。有了好的石材,主家会请来村里的石匠师傅,顺着石块轮廓将其打磨成漂亮的柱形或方形,中间凿出较大的窝眼。咀头镇的赵志国说,以前每个村几乎都有一个技艺娴熟的石匠师傅,靠走村串户打石窝养活一家老小,村里到处都是“叮叮咚咚”的凿石声。
棒槌取自山上的梨木或铁匠木等坚硬木材,太白山上不乏各种优质木材,取一段刮皮打磨成榔头状,安上手把,便是做洋芋糍粑的好家伙。
凉凉的土豆倒入石窝的窝眼里,打糍粑的主要工序就是用棒槌捶打石窝里的土豆,需要不停地翻打,直至土豆粘成一团,扯出长长的面状黏条才能停。一窝糍粑需要两三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轮番上阵,或抡起棒槌捶打,或手握棒槌把往下蹾压,没有任何讨巧、省力的办法。不出力气,石窝里的糍粑就不筋道,没有嚼头,所以谁家的男劳力多,谁家的糍粑必然好吃。一窝糍粑打下来,立马将石窝里的糍粑舀出,配一点大白菜,浇上炝好的醋水,这时的糍粑嚼起来最是柔韧醇香,多放一刻都会变味儿。
地道的洋芋糍粑出锅时十分筋道,拿筷子夹不断,需要用刀切成丁状才能食用,入口后还得耐心地嚼一嚼才行,单纯的土豆香味夹着梨木的清香,有着说不出的质朴滋味,一碗接着一碗,在棒槌和石窝的撞击声中又是一窝糍粑……
这看似简单又费力的洋芋糍粑,太白人可以不断端上很多碗,让来客尽情品尝。但是,唯独不能剩,不能糟蹋,这与太白人对洋芋糍粑的感恩情怀有关。
太白县人称洋芋糍粑为“救命饭”,山民祖祖辈辈吃洋芋糍粑,一天至少要吃一顿。有时候赶上好年景,土豆丰收,但土豆不易储存,变绿长芽后就无法食用,为了更好地储存土豆,聪明的乡亲们就把吃不完的土豆全打成糍粑,再把糍粑一层一层涂在房屋墙壁上,任其自然风干。由于糍粑黏性强,山民的房屋多是用木头搭建,糍粑只需轻轻一涂就粘在了墙上。远远望去,白花花的一片十分壮观,就像给房子穿了一层衣服。
据说清康熙年间关中大旱,田地龟裂,凤翔、扶风等地几乎颗粒无收,当时有《荒年歌》传唱:“正月旱到九月半,水井池塘全枯干,死人又是一大片,十室九空断人烟。”而居于深山中的太白人却活了下来,竟无一人饿死。原来,在灾荒年间,太白人没东西可吃时,就把房屋墙壁上粘的糍粑撕扯下来一块,放入开水中煮熟吃,风干后的糍粑十分耐饥,味道也不赖,在艰苦年代,一批批的村民被干糍粑片儿养活了。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的饥荒时期,太白人又用这个方法渡过了难关。此后,每逢旱涝灾害,麦子无收时,洋芋糍粑就“挺身而出”发挥关键性作用。家庭困难的农家,更是靠洋芋糍粑养活着儿女和双亲。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太白乡亲们再也不需要把洋芋糍粑涂到墙上去风干。但吃洋芋糍粑的传统却一代代留传了下来,乡亲们也养成了珍惜粮食的饮食习惯。
洋芋糍粑性温,吃出了自在、憨厚的太白人,纵使在河边遇到一个钓鱼的白发老人,他也会捋一捋胡须,笑着说出“不求利来不求名,太白山里度余生”的逍遥句子来。温和的性格使他们制作洋芋糍粑的过程也变得缓慢,他们继承了父辈们的石窝和棒槌,数十数百年没有改动洋芋糍粑的制作工序,仍然凭靠家中小伙子的力气来捣食,不用机器,不加配料,没玩多余的花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