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神话故事里,常常会听到“神仙”这个词,很多人认为“神仙”是一个整体,“神”和“仙”都是相同的概念。
然而在我国传统的道家神话里,“神”和“仙”其实是不同的,具体有什么区别呢?
一、汉字里的“神”和“仙”《说文解字》对于“神”字是这么解释的:“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古代传统文化以繁体字为主,“神”这个字,其古字形由表示祭台的“示”和表示雷电的“申”构成。
“申”的古字形是天空中闪电的形象描绘,在上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界未知的事物充满着敬畏,轰隆隆的雷电被认为是天神在发怒,不仅如此,古人对大自然界的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等都产生敬畏之心,进而加以崇拜,于是就有了雷神、雨神、风神等等神明的存在。
“神”字左边的“示”字,这类神示旁的汉字一般在古代与祭祀、祈福有关,比如祀、神、祈、祷等等,示本来是一个祭祀时候用的供桌,最上面那个短横,就表示祭祀时供放的祭品。
《说文解字》中解释道:“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进一步说明了“示”的含义。“示”和“申”组合在一起,意为祭拜发出闪电的天神。
“仙”字有“人”和“山”组成,《说文解字》有云:“仙:长生仙去,从人从山。”
东汉刘熙在《释名》里写道:“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入山修炼,长生不老的人,即为“仙”。
二、道家神话里的神仙自周朝开始,人们把祭祀的对象主要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
东汉,张道陵天师在鹤鸣山创立了道教,道教的神仙体系极为复杂,它不但吸收了上古时期的神仙崇拜,还包括内部创造的先天之神,以及修行得道的后天仙真。
张天师在蜀地修行时“书写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于天,著山上,其一埋于地;其一沉于水,谓之三官手书。”张天师认为三官大帝能为人赐福、赫罪、解厄,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的神仙信仰也逐渐在民间盛行。
道教文化包含了两大核心,其一是承袭了道家的道文化,其二就是神仙信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教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万物的本原,神仙也是由大道化生而来。正所谓“道散则为气,聚则为神”。神仙既是“道”的化身,又是得道的楷模。
随着道教的不断发展,道教神仙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根据神仙道行和地位的高低,编著了《真灵位业图》,将道教的天神、地祇、人鬼和仙真众圣等三千多位神仙分为了七个等级。
第一等:以元始天尊为主神。
第二等:以灵宝天尊为主神。
第三等:以太极金阙帝君为主神。
第四等:以太清太上老君为主神。
第五等:以九宫尚书张奉为主神。
第六等:以右禁郎定录真君茅固为主神。
第七等:以酆都北阴大帝为主神。
不过这个神仙等级的划分还是有漏洞的,太上老君在道教神话里那么重要,却被排在了第四等,显然是不合理的。
后来又经过不断完善,道教神话就形成了以三清六御为主要神仙的体系。
三清即三清天尊,包括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道教神话里用六位神仙分别代表着六个方位,即北方北极紫微大帝、南方南极长生大帝、西方太极天皇大帝、东方东极青华大帝、天上玉皇大帝、地下后土皇地祇构成了“六御”的神仙组合。
三、“神”和“仙”的区别那么,道教神话里的“神”和“仙”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西游记》里玉皇大帝、真武大帝、太白金星这些神话人物就是属于“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天庭任职。
而书中的镇元大仙,福禄寿三位老神仙得知孙悟空打倒人参果树,就说道:“你这猴儿,全不识人。那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你怎么脱得他手?”
镇元大仙是属于“仙”,虽然本领高强,但是却在天庭没有任职。“神”和“仙”简单的区别就是道教的“神”都是有神职在身的,而“仙”则是逍遥自在没有司职。
谁的地位更高?
其实从道教神仙体系里也能得出结论,“神”的地位很明显是高于“仙”的,尤其是道教神系里的高阶神仙,都是由道炁所化。
三清天尊,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太上老君,是由“玄、元、始”三炁所化;东王公乃是由元始天尊的青阳之气化生而来;西王母是由元始天尊的先天阴气化生而来;斗姆元君是元始天尊的先天阴气所化而来;太乙救苦天尊由元始天尊的九阳之精气所化。
其次,在道教神话里,除了道炁所化的神祇,像自然神雷神、火神、星宿神等等都是天生具有超凡的本领的,他们掌握着控制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的本领。
而仙真则是通过自己修炼得来的本领,自然是比不过神祇,神祇超脱三界、不生不灭,而仙真虽然能长生不老,但是能达到寿与天齐的仙人少之又少。
最后总结一下,“神”的地位很明显是高于“仙”的,不过呢,“神”都是有神职在身的,而“仙”则是逍遥自在没有司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