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太白金星带动故事发展的关键人物

和妖中的牛魔王一样,作者把太白金星这个人物也设定地很有意思,虽出现次数不多共7次,每一次都发挥重要作用。

书中太白金星第一次出现在第二回,劝阻玉帝兴兵讨伐孙悟空,采取招安的策略,促成孙悟空上天供职,为孙悟空嫌弃官小逃下界埋下伏笔。

第二次出现在第三回,劝谏玉帝再招安孙悟空,给个“有官无禄”的“齐天大圣”名号,为孙悟空大闹天宫埋下伏笔。

第三次出现在第十三回,唐僧刚出大唐边界,在双叉岭被寅将军抓住,两个徒弟被熊山君、特处士、寅将军三个妖精吃掉,太白金星救唐僧出妖穴,并留书,书上四句颂子:“吾乃西天太白星,特来搭救汝生灵。前行自有神徒助,莫为艰难报怨经。”提前剧透有神徒相助。

第四次出现在第十九回,猪八戒被孙悟空收伏,回忆中自己因调戏嫦娥“押赴灵霄见玉帝,依律问成该处决。多亏太白李金星,出班俯囟亲言说。改刑重责二千锤,肉绽皮开骨将折。放生遭贬出天关,福陵山下图家业。我因有罪错投胎,俗名唤做猪刚鬣。”太白金星救天蓬元帅,才有后来的猪八戒。

第五次出现在第二十一回,孙悟空路阻黄风岭,要找灵吉菩萨帮忙,却不知道灵吉菩萨住处,正一筹莫展时,太白金星变幻成老者,在路旁边留下一张简帖,上有四句颂子云:上复齐天大圣听,老人乃是李长庚。须弥山有飞龙杖,灵吉当年受佛兵。

第六次出现在第四十四回,在车迟国,太白金星托梦给落难的和尚,让他们找孙悟空帮忙。

第七次出现在第七十四回,“长庚传报魔头狠,行者施为变化能”,在狮驼岭变幻成一个老公公告诫四众道:“那妖精一封书到灵山,五百阿罗都来迎接;一纸简上天宫,十一大曜个个相钦。四海龙曾与他为友,八洞仙常与他作会,十地阎君以兄弟相称,社令城隍以宾朋相爱。”

太白金星7次出现,每次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认为,缺少了太白金星也就没有西游取经。

作者设定这个人物,目的何在?

《西游记》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内涵是思想融合,特别是佛教和道教从对立到能和平共存。佛教是外来宗教,道教借鉴了佛教的经验在道家和本土信仰的基础上形成本土宗教,两者之间曾经长期对立和斗争,再加上儒家,三者纷争不断。韩愈《谏迎佛骨》中,把佛陀贬斥为夷狄之人,佛骨为凶秽之馀,朱熹虽然也贬斥佛教杨朱一类的邪说,但在其学说里有借鉴佛教的思想,这种斗争已经没有那么尖锐,比朱熹早的大文豪苏东坡有朋友佛印,两个人留下很多斗嘴的有趣故事,两者为捍卫各自的思想而斗嘴,但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有趣的争辩。

不管是儒,还是佛、道,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随着外界的客观世界改变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不断改进,这种改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吸收对手好的经验,有了这种吸收,本身便带上了对方的某些特性,不再是针锋相对,全无交集,这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所决定的。有了交集,自然有人在斗争中发觉原来彼此之间可以共存的。《西游记》成书于明朝,儒佛道三家共存的观点已经占据主流,《西游记》是在这种思潮背景下的产物,甚至《西游记》代表的思想更进一步,是融合。太白金星又叫西方长庚星,西方是佛祖的居处,太白金星是道教的神仙,这样的人物正可以体现融合的特性,而太白金星每次出现都推动和助力西天之行,就是很好地印证。

再看两个人物:一个是菩提祖师,菩提祖师的原称呼是“须菩提”,佛教中须菩提是佛陀的弟子,以智慧著称,除了道家的身份菩提祖师都契合须菩提的特性,作者写的菩提祖师实则是佛教的须菩提,菩提祖师是佛教的名、道教的身,教的是非佛非道、是佛是道的法,是一个融合的产物,作者虚构这样的人物作为孙悟空的授业老师,背后体现的就是佛道融合的思想。另一个人物是金顶大仙,金顶大仙是灵山脚下玉真观接引之人,以道教的人接引四众功德圆满,这样的设定也体现了佛道融合的趋势。

太白金星所体现是作者佛道思想的融合思想,但是作者无疑是一个儒者,不管表面上佛还是道,骨子里儒家的正统思想没有变,不同于道教的三清高于四御的设定,《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就是最高神祇,佛祖也称呼玉帝为“大天尊”;人间以人皇为尊,唐僧西天取经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佛,还是道都要为儒服务。

                







































治疗白癜风第一的医院
白癜风医院惠民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baizx.com/tbxys/6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