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有穴性,掌握穴性才能够对症用穴

01

中药有药性,穴位有穴性吗?

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性味归经,穴位的穴性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来定位和标志呢?

正因为中药有药性,它可以对应中医四诊辨证后形成的证型结果,因而才形成一一对应的治疗方案。才能形成一个严谨的治疗体系。如果没有中药的药性,无论哪种辨证结果,最终也无法形成可靠的治疗方案。

针灸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穴位有双向调节的作用。那么穴位的穴性就有些模糊不清,补泻不明,同样在治疗中就不知道如何选择。在大学学最痛苦的就是《针灸治疗学》,为什么呢?出来一个病辨证很清晰,但是在选穴位的时候就模棱两可了,比如风寒外感,选风池没问题,但是大椎选不选?风门选不选、肺俞选不选?风府可以吗?到了风热感冒,我们选什么穴位,还选这几个吗?那么辨证的意义何在?

更加令人头痛的是,除了特定穴彼此有各自不同的标签,其他穴位尤其是同一条经络上的穴位,彼此之间差别在哪里,如何去选择使用?比如库房穴、屋翳穴、膺窗穴有什么区别,中府穴和云门穴有什么区别?同样用于退热,曲池和合谷区别是什么?

而中药不一样,麦冬和天冬经常一起用,但是是有区别的,羌活和独活作用相似也是有区别的。这就在选择用药是让我们有章可循。但是穴位的穴位特性不明让我们显得无所适从。

记得大学时候,我们的辅导员解老师的课题就是关于肺经穴位特异性的研究,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但是我想对一个穴位的研究是很复杂,穴位的多重特性在不同的人群里表现的不一样。比如肺经的尺泽穴,在正常人群中起的作用、在感冒病人中起的作用,在哮喘的病人中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这种因人而异的发挥作用使得常规的科研工作就有偏差。那尺泽在正常人群中可能有补益作用,在感冒病人中可能有泻邪气的作用,在哮喘病人中又有纳气平喘的作用,那它是补益的穴位还是泻实的穴位?在痰热咳嗽的中有用,在寒痰哮喘时也有用,那它是清热的作用还是驱寒的作用?

如此的话,寒热不清,补泻不明,用起来实在是莫衷一是。尺泽这个普通穴位尚且如此,对于那些作用更多的大穴要穴更是研究起来困难。比如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等等。

02

在临床实践中,我大概是遵循五输穴的原则来进行选穴。古人把十二经脉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为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大家可能不太懂“井、荥、输、经、合”的意思。所以我特意把英文的译文标了出来Well、Spring、Stream、River、Sea。“井”,意为谷井,喻山谷之泉,是水之源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其经气初出。“荥”,意为小水,喻刚出的泉水微流;荥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有输注之意,喻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渐深;输穴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其经气渐盛。“经”,意为水流宽大通畅;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有汇合之意,喻江河之水汇合入海;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充盛且入合于脏腑。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五输穴与五行相配,故又有“五行输”之称。按照“阳井金,阴井木”的原则,像肺经是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也就是井穴少商随木之特性生长疏泄,荥穴随火之特性助阳清热,输穴太渊随土之特性健运除湿,经穴经渠随金之特性清肃下降,合穴尺泽随水之特性滋养向下。

《难经·六十八难》云:“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有的人认为可以应用到所有的十二正经的五输穴中,有的认为只能用到肝经的井穴大墩,心经的荥穴少府,脾经的输穴太白,肺经的经穴经渠,肾经合穴阴谷。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都不正确,应该是六阴经的主治范围,由于阳经五输穴和阴经的五输穴所对应的五行属性是不一样的,阳经的井穴显然没有疏泄功能,只有清肃下降的功能,不能治疗心下痞。

不知道我这种理解是否正确,请大家指正。

03

自己觉得越是本源越接近真理。后人在穴位上赋予其各种身份,是为了我们用的时候能给好用一些,但是最初我们就是认为经络是气血流通的通道,穴位是经气输注的关键点。那这些点应该大多数都具有寒热补泻的作用,通路的正常状态应该是不急不缓通畅的流动,寒热温凉太过不足都有可能。那样的话穴位本身的这个偏性可能就不是很明显,而是我们使用的调节手段有补虚泻实散寒清热的功效。因此,发挥作用主要来自于治疗手段和补泻手法。

古人又通过五行来明晰五输穴的作用,这样五输穴就体现了五行的特点,五行的特性也有太过和不及。比如荥穴鱼际属于火,当肺经有热时,咽喉肿痛,大家都知道可以针刺鱼际穴来清热,但是可不可以肺经有寒的时候,能不能温阳散寒呢?我觉得也是可以的。

那五输穴可以用五行来定义穴性,其他的穴位用什么来定义穴性呢,其他特定穴也是有一定的含义:十二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的部位,称为原穴,所以脏腑有问题的都取原穴;“郄”有空隙之意。郄穴共有十六个,多数用于急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背俞穴补益作用更强;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八个腧穴,称为八会穴,主要用于治疗这八个组织器官的疾病。

很显然,这些特定穴也是没有像中药那样有类似四气五味的标签,也就是说大体上穴位有它独特的某些症状或是某个类型的作用,但是是通过治疗手段和手法来决定补泻和寒热的。

有些穴位我们通常把它作为补益穴或者强壮穴,比如足三里,可能它在穴位的特性上有偏向补益的方面,但是应该也可以使用这个穴位来行泻法。

那我们的研究重点可能不是穴位的寒热温凉补虚泻实的作用,而是穴位对本经或者它经的哪些症状或者方面有特效。

这一篇写的也就这样了,有很多理论的东西,也有很多有争议的东西,只是我自己现在是这么认为的,也这么去实践,不知道大家又是怎么考虑的,欢迎留言讨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baizx.com/tbxtd/138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