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被迫西迁云南,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虽然只有8年时间,且办学条件艰苦,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位两院院士和多位人文大师,还有1多名学生投笔从戎,为国抗战。
在临海白水洋,也曾有这样的“西南联大”
白水洋镇是浙江省中心镇,临海市的西部重镇。地处临海、天台、仙居三县市交界处,是连接台州与金华的交通咽喉,素有“小香港”的美誉。古往今来,白水洋镇可谓人才辈出,无论是北宋的陈贻序陈贻范兄弟进士,著名词人陈克,还是元代诗人陈孚、陈基,都是白水洋镇的历史名人。
年8月,为躲避日寇袭扰,临海师范(现台州学院)搬迁到白水洋办学。年秋,朱洗在白水洋店前村创办私立琳山初级农业职业学校,也就是传承至今的琳山农校。同年,县立海门中学设立白水洋分部,县立尚文小学设立双港分部,私立回浦小学设立黄沙分部。年1月,回浦中学举校西迁,分置于白水洋店前、前塘、下洋庄、西洋庄四村,并在西洋庄祠堂增设高中部。一时间白水洋师生云集,书声琅琅,也铸就了白水洋的高光时刻。
抗日战争时期,白水洋以广阔的胸怀接纳了临海师范和回浦中学的广大师生,保存了台州和临海的文脉。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白水洋优秀的传统文化,台州学院广文书院联合白水洋乡贤会组成研学小分队,追寻抗战时期白水洋的红色革命史迹。
琳山农校在白水洋镇,有一所学校,名叫琳山农校,由白水洋镇店前村人、著名的生物学家朱洗先生所创办。朱洗先生拥有卓越的学术造诣,用人工方法成功培育出单性蝌蚪,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批“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开创人工单性繁殖崭新的里程碑。年冬天,朱洗先生学成归国,回到家乡店前村,目睹乡亲们贫穷落后愚昧的景况,决心通过办学,以“开通民智,洗刷愚昧,培养人才,建设家乡”,他主张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有用青年。年春,朱洗先生以“且工且读,心手并劳,革除陋俗”为办学宗旨,在白水洋镇(当时叫双港区)双港店前村的东南面创办了琳山学校。
当日本侵华的战火烧到东南沿海,从南京、沪、苏、杭等地逃难而来大批文人,朱洗选聘一批学有专长的优秀人才担任琳山学校教师和回浦中学教师,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在国难当头的环境中,不惜倾家荡产兴办学校,为国家培育人才,在台州教育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而重彩浓墨的篇章。
临海师范抗战时期,白水洋镇双楼村还迎来一批朝气蓬勃的年青人,那便是来自临海师范的学生。他们在这里避难求师、好学不倦。走进临海师范在双楼临时借用过的残存的校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大门口的横批“为善最乐”,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但对联已经残泐不全。联系到那时的社会状况,不得不慨叹教育者的博大胸怀。
临海师范在此为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培养知识人才,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为战后重建储备有用之材,不折不挠、奋发砥砺、弦歌不辍,这种精神正是值得仔细学习和体会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可是一开始,台州学院的师生们在双楼村走方时,均未发现临海师范在此避难办学的事迹。后来从一位村民处得知:他家老屋就是当年师范办学校舍落脚处!来到这位村民的老屋,虽然只剩一座正门保存较为完整,属晚清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但村民介绍说在小屋楼上板壁上还发现当年糊在板壁上的讲义等。临海师范在白水洋办学两三年,时间虽短,但青年学子有的勤苦学习、发奋图强以拯救国难,有的投笔从戎加入抗日队伍:其中有一位成为国民革命军少将,一位成为解放军少将,其他学员毕业后大多在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传递文脉。
回浦学校和临海师范一样,回浦学校也是在抗战时期一部分师生迁到西洋庄。那是年1月的一天,村子里突然来了许多学生模样的人,男的一律剃光头,女的统统剪短发,不管是男是女,全都身穿蓝白条的粗布服。当时的教室就设在村子祠堂的左右厢房,村医朱景有的这座房子曾被用作学生的宿舍。
从回浦学校迁入西洋庄的那一天开始,直到重新迁回城里,师生的饮食和住宿,一直是西洋庄的村民在打理。无论是临海师范还是回浦学校,在战火硝烟里,在抗战恶劣形势下,双楼村与西洋庄村保留了“安静的土地”。白水洋人热心善良,为那些西迁逃难的师生提供了一片学习净土,留存了一群仁人志士,培养了一批知识人才,延续了台州教育界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传道精神。
抗战时期,双楼村的临海师范,西洋庄村的回浦学校,店前村的琳山学校聚集在白水洋镇,使得白水洋镇宛如“台州的西南联大”,为日后台州教育事业奋进发展保留了优秀文脉。
回望历史烽烟狂,白水洋人民学校校办学,守住了这一方文脉,保护了这一地平安,已经载诸竹帛,成为珍藏的回忆!
供稿:白水洋镇
编辑:汪璐霞
监制:牟再
大家都在看
?紧急提醒!今明两天台州这片海域请勿靠近
?全省预计投入2亿多元,涉及临海这3个村
?临海市这些人可以领到每月元的失业补助金!
?高清图来了!临海国庆片区的速来围观,你们的安置房长这样!
为咱大临海点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